林予童的體育記者夢:她不在場上奔跑,卻想讓每位選手的故事被看見
在國際的體育競技場域,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員的身影從不缺席,他們以驚人的爆發力與速度,屢屢創造佳績。然而,當主流媒體的鏡頭習慣性地聚焦於他們的「天賦異稟」時,背後那深厚的文化脈絡、日復一日的艱辛訓練,以及那些未竟的夢想,卻往往被輕描淡寫,甚至被簡化為扁平的刻板印象。
林予童,一位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的學生,正試圖挑戰這道無形的牆。她深信,記者的責任不僅是捕捉賽場上的瞬間,更是捍衛敘事權的公正。期盼她的報導,能為這些被簡化的生命,開闢一條通往真實的道路,讓被忽略的聲音,得以被聽見,被理解,被尊重。
從一場棒球賽看見熱血,點燃新聞之夢
2019年,一個尋常的午後,教室裡瀰漫著青春的躁動與期待。電視螢幕上,一場國際棒球賽正進入白熱化階段,每一次揮棒、每一次盜壘,都牽動著全班同學的心弦。當比分膠著,全場屏息,最終隨著一記漂亮的安打,教室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。
那股沸騰的熱血,不僅點燃了林予童對體育的激情,更像一道閃電,照亮了她成為體育記者的決心。她至今仍清晰記得,那一刻,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:「這樣的熱血,我好想記錄下來。」
成長於花蓮太魯閣族部落,哥哥是運動員,親戚與朋友也多從事體育活動。運動早已深植她的日常。而母親一句話「妳這麼會講話,以後去當記者好了」,成了人生方向的第一道標誌。從國中起,她便立志走進新聞現場,用文字與鏡頭,捕捉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。
當「天賦異稟」成為遮蔽真實的標籤:林予童的媒體反思
然而,當林予童真正踏入新聞領域,並開始深入觀察體育報導時,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逐漸浮現:原住民族運動員,他們的形象在主流媒體中,常被簡化為「跑得快」、「天生強壯」等刻板印象。林予童直言:「那是一種缺乏文化敏感度的表述。」
她以台灣短跑好手楊俊瀚為例指出,媒體在報導他時,往往只強調其原住民身份與驚人的速度,彷彿這些成就僅僅是「天賦」的饋贈。林予童進一步闡述,主流報導鮮少深入探究楊俊瀚來自哪個部落,他的訓練日常是如何在汗水與疲憊中度過,更遑論文化如何成為他堅持不懈的精神養分。她希望,讀者能透過她的報導,看見運動員在光環背後,那日復一日的自律、超越極限的磨練,以及深植於文化血脈中的堅韌。
從「替說」到「讓說」:敘事權的守門人
「我不想只是為原住民發聲,我更希望他們能親自講述自己的故事。」
林予童的這番話,擲地有聲,清晰地勾勒出她作為原住民族記者的獨特定位。她深知,自己的角色並非單純的代言人,而是要搭建一個「平台」,讓受訪者擁有充分的敘事空間。憑藉對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脈絡的深刻理解,她願意放慢腳步,耐心傾聽,讓每一個故事都能在最真實的語境中被傳遞。她堅定地強調:「記者是敘事權的掌握者,這不僅僅是一份職業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」
突破同溫層:林予童的跨媒體建議
林予童深知,要讓原住民族運動員的故事被更廣泛地看見,不能僅限於傳統框架。她並不排斥主流媒體,反而積極思考如何透過創新形式與跨平台合作,讓這些故事突破既有的「同溫層」。
她為此提出了兩大建議:
1.多元呈現,觸及不同世代: 運用短影音、紀錄片、圖文並茂的深度故事等多元形式,以適應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,特別是吸引年輕世代的目光。
2.平台結盟,擴大影響力: 積極與各大體育平台建立合作關係,確保原住民族運動員的報導不僅僅被歸類於「原民專區」,而是能登上首頁,成為大眾日常接觸的內容,真正融入主流視野。
她語重心長地指出:「媒體是橋梁,如果我們永遠只在特別節目中談論原住民議題,那麼我們將永遠被標籤化,難以真正被理解與接納。」
從榜樣中汲取力量,為自己也為未來蓄力
林予童的理想並非空中樓閣,她正以實際行動,一步步將其化為可能。她主動向前輩請益,將資深體育記者柏蒼學長視為學習的榜樣。她不盲目模仿,而是深入學習柏蒼學長在新聞路上的思考脈絡、應對挑戰的方式,以及如何坦然面對外界的批評。
在資訊爆炸、社群壓力倍增的當代新聞環境中,林予童學會了自我審視。她時常捫心自問:「這篇報導是否經過嚴謹查證?是否客觀平衡地呈現了事實?」她不迴避批評,反而將其視為寶貴的成長養分。為了更全面地報導體育,她不僅專精於熱愛的棒球,更積極學習籃球、田徑等各項運動的規則,並自學攝影與影音剪輯,不斷拓展自己的專業技能。
「我們不是沒被看見,只是還在蓄力」:林予童對未來的期許
對於那些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年輕世代,特別是原住民族青年,林予童發出了深具力量的呼喚:「我們不是沒有被看見,只是我們還在蓄力。」這句話,不僅是她對他人的勉勵,更是她自身狀態的真實寫照。
她深知,自己仍在學習的路上,尚未臻於完美,但她選擇「慢慢走、深深走」,以堅定的步伐,將每一位來自部落的運動員的名字,一筆一劃地刻畫進大眾的記憶深處。
她所追求的,不僅是個人的記者夢,更是為原住民族運動員在主流社會中爭取一個真實、立體、充滿尊嚴的舞台。她相信:「成為自己,並非為了與他人趨同,而是為了讓這個世界,因為我們的獨特,而增添一份多元而豐盛的美。」這份美,正是她用筆尖,為被忽略的聲音,所譜寫的動人篇章。